课程介绍
后续课程
平行课程
参考资料
综合练习
古代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语史(上)
汉语史(下)
古音学
古汉语词汇研究
《马氏文通》研读
近代汉语研究
中国语言学史课程
中古汉语研究概况
汉语音韵学研究专题
汉语词汇史研究专题
汉语语法史研究专题
 
 
     
 

 

  195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全国率先开设《古代汉语》课,第一任主讲教师是魏建功教授,此后讲授过此课程的教师有:王力、杨伯峻、周祖谟、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曹先擢、赵克勤等先生以及现在岗的教研室全部十一位教师。90年代以来,由于这门基础课的讲授对象分为多种层次(中文系本科生、中文系留学生、历史系、哲学系、外语系本科生、全校通选),所以每年都需要五位左右的教师同时讲授这门课程。

  作为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古代汉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安排的教学课时是四个学期,每学期20周,每周4学时,共计320学时。九十年代开始,课时逐渐压缩,现在该课程只开设一个学年,共128学时。随着学时的压缩,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调整,但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改变,课程的性质保持一贯。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文选读和基本知识两大部分。古文选读讲授历代文言文名篇;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知识,有关汉字的基本知识,古代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天文历法、古代文体、诗词格律等文化常识等。教学中注重文选的讲授和基本知识的讲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师生共同讨论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通过一年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达到能够熟练地阅读一般难度的古代文献,借助工具书能够阅读较高难度的古代文献的水平。
  目前的《古代汉语》课,全课程大体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学期学习三个单元,第二学期学习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安排一次练习,一次课堂讨论;第二单元二次练习,二次课堂讨论,写一篇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第三、四、五、六单元各一次练习、一次课堂讨论,课程结束前写一篇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每学期进行期末考试。考试范围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内容。

获奖情况:
1986年5月,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中、下)被评为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著作二等奖。
1993年本课程获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88年1月,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4册)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1988年1月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的《古代汉语》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版权所有(C) 2005 北京大学古代汉语教研室 网站管理员:qudan@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