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 1973 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虽然那时自然地理学专业主攻环境保护方向,专业的名称是“自然地理学(环境保护)”,但“自然地理学”课程仍然是入门的基础课,所使用的教材是黄懋枢先生等编写的讲义。
1977 年高校恢复招生以后,“自然地理学”课程由陈传康先生讲授,为了适应综合性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需要,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联合组织编写了《自然地理学》教材,于 1978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陈传康先生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并加强了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等内容的介绍。 1980 年代初,何振明先生曾担任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当时的参考教材还包括美国学者 A.N. 斯特拉勒和 A.H. 斯特拉勒编写的《自然地理学原理》(中译本)。 1980 年代中后期实行过由系主任讲授入门课的制度, 1985 年由胡兆量先生讲授“地理学概论”课程,包含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方面的内容。实行几年以后,为了把这两方面内容讲得更加透彻, 1990 年代又重新分开为两门课,“自然地理学”由卢培元先生讲授。 1992 年,由崔海亭和黄润华二位先生合作讲授本门课程,王红亚教授曾参加地貌部分的教学,后由黄润华先生单独讲授这门课,采用的教材是潘树荣、伍光和、陈传康等编著的《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1985 年),参考书包括美国学者 A.N. 斯特拉勒和 A.H. 斯特拉勒编写的《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过程为主线。
1997 年,由陈效逑教授接手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最初几年以 R. W. Christopherson 编写的 Geosyetems ( 第二版, 1994) 、 A. H. Strahler & A. N. Strahler 编写 的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 第四版, 1992) 和潘树荣、伍光和、陈传康等编著的《自然地理学》(第二版)作为教学参考书。在 4 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于 2001 年编写出版了《自然地理学》(陈效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以该书为教材,初步形成了以系统论的思想贯穿教学整个过程的自然地理学知识体系新框架,并确定了新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以实现跨学科自然地理综合教育,造就自然地理学通才为主旨;以培养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建立科学兴趣、诱导独立思考为目的;以阐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自然地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为重点。基于以上的教学指导思想,逐步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过 8 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学》教材的基础上,于 2006 年编写出版了《自然地理学原理》(陈效逑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教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对原教材进行了更新和拓展,充分体现了“一个系统、两条主线和三个阶段”的教学思想,并用于 2006 年以后的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