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基本目的
- 课程大纲
- 详细大纲
- 考核办法
- 习题思考
基本目的
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
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
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回到顶部]
课程大纲:
一、 导言
二、 孔子
三、 老子
四、 墨子
五、 孟子
六、 庄子
七、 惠施和公孙龙
八、 易传
九、 荀子
十、 韩非子
十一、董仲舒
十二、汉代的经学
十三、王充
十四、王弼
十五、阮籍与嵇康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十七、郭象
十八、慧远与僧肇
十九、道教哲学
二十、隋唐佛教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二十三、张载
二十四、朱熹
二十五、陆九渊
二十六、王守仁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二十九、王夫之
三十、颜元
三十一、戴震
[回到顶部]
详细大纲: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
一、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孔子
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
三、老子
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
四、墨子
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
五、孟子
孔孟之间、
性善论、尽心说、
仁政、圣人论
六、庄子
隐士与庄子、
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
七、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
历物十事、
白马论、
坚白论、
指物论
八、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
两套语言、
道器之间、
三才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荀子
儒家的分化、
性恶论、
天论、
礼与人道、
正名、
虚一而静
十、韩非子
法家、
法 术与势、
道与理、
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大一统、
德与刑、
天人感应、
名论、
性与情
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
自然无为、
实知与知实、
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
以无为本、
名教与自然、
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
越名教而任自然、
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
济有者皆有、
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玄学与庄子、
从山林到庙堂、
独化、
性与命、
玄冥之境、
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因果学说、
神不灭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
葛洪与抱朴子、
陶鸿景、
唐代的老子注
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五经正义、
韩愈、
李翱、
儒家与佛教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儒学的复兴、
太极、
诚、
天理、
人性
二十三、张载
气论、
一物两体、
心统性情、
人性
二十四、朱熹
理学、
理与气、
太极与理一分殊、
心、性与情、
格物致知、
理欲之辨
二十五、陆九渊
心学、
心即理、
格物、
朱陆之辩
二十六、王守仁
理学的反动、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气论的传统、
理在气中、
心性、
知行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童心说、
质测与通几、
随、泯、统
二十九、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
日新之化、
能必副其所、
习与性成、
理势与历史
三十、颜元
理气融为一片、
习行格物、
功利学派
三十一、戴震
气化即道、
血气心知、
理存于欲、
理学与朴学
[回到顶部]
考核办法:
- 期中测试
以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采取开卷方法,重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
和评论能力。占总成绩的30% 。
- 期末考试
采取闭卷方法,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占总成绩
的 70% 。
[回到顶部]
习题思考:
第一讲:
1.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2.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3.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第二讲:
1.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2.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3. 君子和小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讲:
1. 列出几家《道德经》的注本,比较至少两个以上注本之间的不同。
2. 老子与庄子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3. 关于老子其人和《道德经》文本本身的争议。
第四讲:
1.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2.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3.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第五讲:
1. 什么是“四端”?
2. 谈谈孟子的修养方法?
3. 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第六讲:
1.庄子与隐士有什么关系?
2.庄子对道与物的看法。
4. 谈谈齐物论的主要思想。
第七讲:
1.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那些方面?
2.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3.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
第八讲:
1.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2. 《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3.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
1.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 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3. 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
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
1.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2.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3.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4.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
1.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2. 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
1. 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 王充的效验思想。
3.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
1. 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2. 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3. 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第十五讲:
1. 谈谈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
2. 论述嵇康的“声无哀乐”思想?
第十六讲:
1. 比较贵无与崇有思想?
2. 谈谈欧阳建的“言尽意”思想。
第十七讲:
1. 谈谈郭象的独化论思想?
2.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3. 性与命在郭象哲学中有什么不同?
第十八讲:
1. 谈谈慧远的因果学说。
2. 僧肇是如何论证“物不迁”的?
3. 谈谈僧肇的“不真空论”。
第十九讲:
1. 道教是如何形成的?
2. 论述葛洪的主要思想?
3. 唐代道教有那些代表人物?
第二十讲:
1. 谈谈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思想。
2. 八识包括那些内容?
3. 谈谈华严宗的“四法界”?
4. 谈谈禅宗对于佛教的变革。
第二十一讲:
1. 论述韩愈的“道统”学说。
2. 论述李翱的“复性”思想。
第二十二讲:
1. 论述周敦颐的太极观?
2.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占有什么地位?
3. 谈谈二程的人性学说。
第二十三讲:
1. 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
2. 论述张载的“一物两体”思想。
3. 张载的人性论有什么特色。
第二十四讲:
1. 论述朱熹的理气观。
2. 评论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3. 谈谈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4. 为什么说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第二十五讲:
1. 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2. 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十六讲:
1. 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2.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3.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二十七讲:
1. 谈谈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
2. 论述王廷相“理载于气”思想。
第二十八讲:
1. 论述李贽的“童心”说。
2. 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3. 论述方以智“随、泯、统”思想。
第二十九讲:
1. 论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思想。
2. 王夫之是如何看待能、所关系的。
3. 谈谈王夫之的人性论。
4. 谈谈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三十讲:
1. 论述颜元的理气思想。
2. 颜元的格物说有什么特点。
3. 谈谈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十一讲:
1. 戴震是如何论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
2. 谈谈戴震的“血气心知”思想。
3. 戴震是如何批评宋明理学的?
4. 理学与朴学有什么关系。
5.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
[回到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