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教师队伍采用课程负责人/主持人制和主讲教师聘任制等方式进行建设。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计算概论A》和《计算概论B》又分聘2位课程主持人,以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学交流和讨论工作。所有主讲教师都要经过申请,学院组织专家组对教师水平及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合格的教师由学校签发聘书,聘期2年。同时,教学组还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督导)。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课程负责人/主持人的带领下,所有教师合作开展整个课程的建设工作。
        随着十余年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个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开放、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计算概论A》的主持人为代亚非老师,《计算概论B》的主持人为罗英伟老师,教学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许卓群、裘宗燕两位老教师作为教学指导。

一、 课程负责人
         代亚非,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二、 教学指导
         许卓群,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裘宗燕,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 主讲教师
         罗英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
         汪小林,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
         李文新,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俊峰,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所讲师。
         李   戈,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讲师。
         王厚峰,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阎宏飞,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
         刘志敏,女,硕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所副教授,副所长。

         曹东刚,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讲师。

         刘学洋,男,博士在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讲师。

         黄   罡,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副教授。

         马思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所讲师。

         张   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讲师。

         刘   瑜,男,博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教授。

         周文灵,女,硕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高级工程师。

         雷奕安,男,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焱,女,硕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级工程师。

教师简介

代亚非,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199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的科研兴趣包括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网络存储,P2P计算与P2P系统。是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P2P课题组的负责人,该课题组研发了P2P文件共享系统Maze以及开放的P2P系统通用开发平台Lunar。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以及正在从事科研项目包括: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项目、国家242项目、微软亚洲研究院开放基金等共十多项科研课题。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期刊以及国内本领域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1993年开始正式担任授课,一直是一线的授课教师,先后讲授了7个不同的课程,其中“计算概论”和“程序设计基础”持续讲授了15年,其他课程还包括本科生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Pascal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Basic程序设计”,研究生课程“Internetics”和“分布式系统概念与设计”等课程。此外,还指导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论文工作。在教学生涯中,历年学生教学评估均名列前茅,同时还获得过多次教学奖励,包括:2001年北京大学华为奖教金、2001年入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评选、2002年北京大学计算机—微电子系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称号、2002年入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评选、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5-2006/2006-2007/2007-2008三学年中授课学期学生评估在计算机系排名均为第一。

许卓群,男,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副主任、国家教委高校“计算机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参加IFIP/TC-3专业组中方委员、全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全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国际学术刊物INFORMATION SYSTEM、Journal of Compu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软件学报》编委。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并行计算、空间信息处理与智能辅助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负责或参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土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97-759)子课题“超媒体空间信息系统及技术集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结盟Agent的网上异构空间信息库协同管理研究”(6007301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海量空间信息的语义网络建模及其协同共享研究”(20020001015)等;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A》、《计算概论(通选课)》、《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系统与辅助设计》等。

裘宗燕,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程序理论,软件形式化方法,形式化模型等。先后负责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在研项目),参与十几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的工作,包括APLAS、ASPEC、ICECCS、ICFEM、ICTAC、TASE等。2005年以来在国际会议和国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包括顶级学术会议FM2005和WWW2007,国际重要学术刊物Formal Aspects of Computing等。至今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人。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软件形式化方法》、《人工智能》等。

罗英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1999年6月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00年12月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8月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2006年9月被石河子大学聘为双聘教授。IEEE计算机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会、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虚拟化、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Intel信息技术专项研究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资金项目、华为高校科技基金项目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共十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收录40余篇;出版教材1部,译著2部,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申请专利5项。

曾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奖(1998 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奖(2003),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0)等。所参加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土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高速互连研究试验网NSFCnet”分别入选2000 年和2001 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计算概论(通选课)》、《C语言程序设计(辅修)》、《Java语言程序设计》、《存储技术基础》、《空间信息系统与辅助设计》等。

汪小林,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2001年7月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7月-2003年7月在北大信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8月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2006年被石河子大学聘为双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虚拟化、地理信息系统。负责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软件服务质量特征组合的协同策略及其质量评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资金项目“分布式农业信息服务中间件”、Intel大学合作项目“Virtual Machine across Multi Host”等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译著2部,申请软件著作权3项,申请专利5项。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Java语言程序设计》、《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算法分析与设计》、《存储技术基础》等。

李文新,女,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分别于1990、1993、2001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她还于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先后得到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IBM创新基金课题等的资助,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她自从1993年留校任教后,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Windows编程环境》、《Windows与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smalltalk》、《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2001年返回北京大学后,为医学部开设主干基础课《计算概论B》,从2001年到2006年, 先后有1350余名学生上课。2002年开始开设全校通选课《问题求解与程序设计》,北京大学ACM集训队的队员和校内赛前20名的学生主要来自选修该课的学生。2005年开始主持信息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序设计实习》,在该课推出上机实战的考试形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6年9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基础教育部副主任,负责计算机学科的本科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她同时还担任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担任北京市青少年早期培养计划的科技导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科技导师,全国百所重点实验中学科技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计算机专业授课专家,业余时间从事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创新评奖活动。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科学委员会委员,参与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全国赛、国家队选拔赛、国际赛等一系列赛事的组织命题工作以及冬令营的授课。

胡俊峰,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所讲师。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算法与数据结构B》、《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在担任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概论B》的教学中,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授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估成绩优秀。

李戈,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讲师。主要科研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复用技术。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包括973课题、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并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课题相关论文。2006年曾获“北京大学第六届教学基本功比赛”理科组第一名;2007年4月“北京市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7年会精彩教学片段交流活动”获“特等奖”。2007年5月获“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类一等奖、优秀教案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王厚峰,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语言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研究工作。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算法与数据结构B》、《汇编语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高级专题(研究生)》和《机器学习》等。教学特点比较注重原理、方法以及方法的反复运用。

 

 

阎宏飞,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所副教授。分别于1996 年和1999 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 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6-2007.6 美国UIUC 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检索、分布式系统。博士论文“可扩展Web 信息搜集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应用初探”被评为2004 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项目“北大燕穹海量网络信息的收集、组织与服务平台”(编号I02-2004-005,主要完成人中排名第二),获得2004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汇编语言》、《分布式系统》等。

刘志敏,女,硕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所副教授,副所长。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硕士学位。2001年7月—2001年12月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包括卫星与无线通信系统体制、无线网络技术及标准,无线局域网、自组织网、无线MESH网组网技术及应用。曾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获北京大学 “青年教师安泰奖”, “青年教师岗松奖”,“华为教师奖”等。

曹东刚,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中间件,嵌入式软件。分别于1998与2001年在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学士与工学硕士学位; 2004年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现担任两门本科生计算机方向课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意识,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以兴趣、能力、知识的培养与成长为目标。

刘学洋,男,博士在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讲师。1997年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于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获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2003年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评估、评估标准制定等。

 

黄罡,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副教授。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IEEE计算机协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主持和参与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曾获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3)、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第8届国际特征交互大会“领域创新奖”(排名第2)。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面向对象技术》、《随需应变的转型技术》等。

马思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所讲师。199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8月回国至北京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编码及视频处理,包括高效视频编码算法及编码优化,编码标准制定等。目前已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授权专利十多项。曾获AVS技术奖,北京市科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五),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励,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张伟,男,博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北京大学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2006年6月于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至今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软件复用、领域工程、需求工程等,已在相关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被他引次数40余次,其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中国计算机学会200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刘瑜,男,博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教授。1994 年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系获得人文地理学学士学位;1997 年在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3 年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教育背景覆盖了地理学和计算机科学。2005年9月~2007 年2 月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和Merced分校进行访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地理空间认知与推理、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等。在教学上,善于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获得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

周文灵,女,硕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高级工程师。1988年7月于北京自动化工程学院获得计算机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仿真技术、数值模拟等。2001、2003年两次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二等奖;2003年获北京大学安泰(个人)奖教金;2004年参与完成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雷奕安,男,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7月开始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从事原子核理论、量子力学、计算物理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访问,从事高性能计算,分子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1月至2007年4月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访问,从事等离子体理论和聚变方面的研究。

 

张焱,女,硕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原子气象网络数据库,雷达、卫星遥感资料的处理与信息反演,气象信息科学视算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1996年3月至1996年9月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曾获2004年全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北京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1993年起任《计算概论》主讲教师。

承担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B》、《 算法与数据结构B》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