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质,快乐学习——体教部亓昕老师谈瑜伽教学

编者按:在北大,瑜珈这项古老而年轻的运动正被科学地推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亓昕老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对这门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并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门课也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北大的热门课程。在本文中,亓老师为我们揭开了瑜珈这项古老运动的神秘面纱,并详细阐述了教学与练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亓老师潜心瑜珈与瑜珈教学,并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让更多人获得身心健康的提升。本文会有助于我们正确练习瑜珈乃至其他体育项目,享受体育的益处和快乐,提高生活品质。

一、教学新思路:用信息技术推动瑜伽课程发展

记者:亓老师好,请问您原来的专业项目是什么?您是怎么学习瑜伽并开设瑜伽课程的?

亓老师: 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习的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体育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健美操,体操等等都要达到合格。我中学时期在学校校队打篮球,身体素质比较好,大学阶段也有很多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硕士和博士阶段则主要是理论课程。

博士毕业找工作时我想要进入大学当老师。我比较擅长篮球,可以教篮球课。但我觉得多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会更好,就在社会上报名了瑜伽培训班,并取得了瑜伽教练证书。学习瑜伽之后,我对这项运动有很多感悟。我认为这个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且非常受益,练习瑜伽之后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变好了。

2006年进入北大后我先教了篮球和健美操这两门课。北大是一个非常鼓励创新和探索的学校,支持我们开设新课,就申开设瑜伽课(本科生)。学校批准后,我从2007年开始教授瑜伽课,一直到现在。

记者:您的瑜伽课在北大学生中反响很好,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亓老师:同学们一般都接触过多种体育项目,但上过课的学生们确实觉得瑜伽与他项目有所不同,其他体育活动很少有需要躺下来休息以及认认真真做放松的,这个特点使瑜珈的受众更广泛,锻炼的效果也有独到之处。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学期结束之后向我反馈说每次上完瑜珈课以后心情特别好。我在自己课程的组织和教学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了学生在心理方面会有什么样的一个改变

教授瑜伽课五六年之后,教学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选课人数太多,但北大体教部只有我一个瑜伽老师,每学期我最多能开6个班,一个班28-30人,一共也就不到200同学,然而经常有四、五百甚至上千人想选这门课。有很多同学和我说,“老师,我都大四快毕业了,能不能把我加到班级里?”我特别为难,因为体育课不允许老师自己选择上课学生和增加课程人数。

由于线下课堂的容量限制,所以我一直思考如何能用线上辅助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其实我们体教部有很多老师很早就了解到信息技术,但他们都说体育课非常难拍,因为不能像大多数课程一样通过固定的摄像机、固定的镜头就可以完成。瑜伽课有很多动作,身体有位移,一些动作细节很重要,必须通过更多的拍摄设备和更好的拍摄空间来完成,对拍摄技术和视频编辑都有很专业的要求。

2016年,学校在建设“慕课”(MOOC),负责人李晓明老师向全校老师发邮件询问建设慕课的意愿,我就动了心,想看看有没有通过慕课来实现线上教授瑜伽课的可能。后来跟李老师及负责北大慕课建设的冯雪松等老师详谈了几次,他们都认为把瑜伽课做成慕课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当时北大甚至各个高校里面都很少拍摄体育慕课。2016年秋季,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然后我在原有的成套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基础上,制定了瑜伽慕课的拍摄计划。拍摄期间,我们还和校外的一个瑜伽公司进行了科研方面的合作,他们愿意支持我完成慕课拍摄,并派了教瑜伽的技术总监帮助我重新梳理课程结构,包括动作的提示要点、练习方法等,重新讨论和规范了每一个细节,最后形成了现在的慕课结构和模式。2017年初,瑜伽慕课拍摄完成,先在我们学校的“华文慕课”上线,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学期的学生人数就达到了一千多人。

第二个学期,北大教发中心所有拍摄慕课里面,选了一批课程推到了“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令我比较震惊的就是2017年6月份课程上线,一个学期之后选课总人数就达到万多。这说明这个项目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在教学上大有可为。“爱课程”平台上的《大学生瑜伽》课程在20191月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且颁发了教育部认证的证书。

记者:线上课程会使教学覆盖人数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但要保证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难度。

亓老师:是的,相比传统课堂,线上课程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学习监督、约束、考核及互动手段,更主要地是靠学习者本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也想了很多办法试图弥补线上课程的不足。

2019年我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新思路”项目(编者注:“教学新思路”是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2008年开始主办的一项鼓励教学创新与教师发展的计划,通过讲座、培训、技术支持、经费补贴等方式,促进课程建设。该项目每年一次,北大老师自由申报),我申报的课题是东方传统体育运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北大的体育课之前没有做过混合式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跟着做,再课后练习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我的基本思路是要让线上线下互相取长补短。任何体育项目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基本宗旨都是“用正确的方法练习足够长的时间”。我要求学生先通过线上课程进行预习,内容不多,通常就是两三个精讲体式动作。上课时我会抽查学生上来进行展示,以此方式监督学生课前预习,并且了解他们对动作的掌握程度。这样我可以发现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节省了课堂讲授时间,留出更多课上练习和纠错的时间。课后建议学生们完成慕课上的课后题并跟随慕课上的没看完的组合体式内容进行复习。这学期我们对瑜伽班上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虽然我们没有强制要求他们课后必须复习,但是80%的学生主动跟随线上课程视频进行了复习。

我们惊喜地发现,混合式教学会比传统的体育课效果更好,有更高比例的同学反馈自己有身心上的改善,我想主要是混合式教学无形中延长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增加了锻炼次数。我们把这学期选瑜伽课的学生的最新体测成绩,与他们之前体测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通过混合教学的学生,他们的肺活量比以往有一个显著性的增加

为了解决线上课程及时进行辅导的问题。我们做了两项主要工作:首先,瑜伽课程视频增加内容除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还要告诉学生怎么样做是错的,以及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做错,让学生带着反思与自我审视去学习新的动作其次,我们完善和加入了智能评价系统,探索怎么样让学生在学的时候能有一个语音提示,就好像老师在他身边指导一样我们有几个老师一起在尝试建立这个课程的体式动作的标准数据库,首先动作的标准确定出来,接下来就是动作智能评价。最初,我们和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的王教授聊到这个问题时,提出先做一个单个的简单的瑜伽体式动作,考虑能不能让计算机系统给出评价。王老师的研究团队认为可以,需要我们先动作标准制定出来,每个动作的标准位置在哪里,做到什么标准是一分两分、三分或者不得分。在做动作标准时,我们会考虑该动作的安全性,比如说“战士二式”是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否则会造成膝关节的压力和损伤。我们的研究团队通过合作把这些都编到了智能评价系统里面。目前我们研发的瑜伽体式动作智能评分系统可以告诉练习者在哪个方面还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做是正确的,这样能够很好及时解决他在线上学习的顾虑瑜伽体式智能评价系统可以给练习者语言提示,比如膝盖超过了脚尖、面的腿没有伸直等。练习者在动作完成以后,系统还会告诉使用者,因为什么问题扣了几分,最后该动作总的得分是多少等等信息。

记者:现阶段这个智能评价系统实际应用的效果如何?

亓老师: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已经很简化了,需要台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对于线上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困难,他们不可能每次学习的时候都到某个特定地点进行动作采集和拍摄。不过5G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了,我相信图像识别和人体运动捕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如果我们的系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技术跟进的话,未来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动作采集,再与标准智能评价系统进行对比,进而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提示、打分和技术指导。

这个系统我们已经运行了一个多月,已能实现对连续的动作进行评价。不足之处也很多,比如对趴在地上的动作,摄像机很难去捕捉准确的关节点。此外,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参考国外对身体动作捕捉和评价的算法以及数据库,把手和脚上的小关节都排除在外了。然而瑜伽有很多动作是需要对手和脚的位置提出要求的,未来我们需要针对瑜珈的特点进一步优化算法。这个事情很复杂,工作量也非常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项目或者资金支持。这个想法一旦实现和完善,技术上是非常前沿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可观。

所以我一直认为教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有趣,自己会产生很多想法,慢慢一步步实现,在推广实现的过程当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思路,再继续研究。现在我们的研究团队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心理学、运动体能、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等各类专业人员都在参与进来。我的感觉,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更多的合作、更强大的团队和成员,一起去做这个事情尽管过程很辛苦,包括资金也很有限,但我们都在努力克服,尽力把这个事情更好推进

说实话,在高校里面待越久,就觉得教学真的最重要最核心。个人的体会是,在所有的工作中,和学生在一起上课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学生给我们的反馈也很积极所以愿意把这个事情坚持做下去我们觉得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成长,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有很大帮助。

二、身心的锻炼:谈谈瑜伽的教与学

记者:下面想请您具体谈谈瑜伽的教与学问题。瑜伽本身是一项比较独特的体育项目,但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练习方法肯定也很重要。我想学生的热情和良好的反馈,应该是与您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分不开的。

亓老师:任何一项体育项目如果练习不得当,都会“费力不讨好”,甚至出现难以恢复的运动损伤。对于瑜珈来说,确实也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负面报道,提到脊椎问题、瑜伽病、反关节练习……,所以我特别注意理论讲解与动作练习相结合,训练要求和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等等。

我发现,社会上瑜伽教学视频,大多只是让观众动作并不解释为什么这么练,也不告诉大家哪些动作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也不会从科学角度告诉大家这个动作练完了之后有什么效果,缺少原理的解释。其实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人群来说,如果能够改善他的认知、加深他们对运动的理解,比单纯地教动作的健身效果会更好大学体育要为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服务,不以身体技能和表演展示为目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很注意通过身体训练实现学生的情绪管理,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等心理素质方面的提升和改善。

当然所有的体育课都有调节身心的作用,但我觉得瑜珈在认知能力和专注力的提升上,确实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在课程设计的内容里面加了很多的语音引导原理解释,比如体式的时候,特别强调呼吸,而不仅仅是把动作做出来。瑜伽不能教成瑜伽操,虽然操类动作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但如果不注意通过呼吸调节意识,这样的话我觉得对学生的心理层面的效果不会

我从2016年开始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老师进行合作,一起研究高校瑜伽课程的标准体系,即课程如何安排、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功能,尤其是心理方面。我还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合作开展了一些公益活动,包括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上瑜伽课等。给这些孩子们上课后,有家长来找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感觉特别好,自己也想了解一下,想与孩子一起改善,我就推荐家长看慕课来学习瑜伽现在大学里面抑郁症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每学期都有因为抑郁症退学的。因为瑜珈运动可以显著地改善情绪,我也特别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帮助更多的学生。

记者:据我了解,瑜伽练习除了要注重呼吸的方法,往往还需要和冥想结合,您能具体谈一下其与其他运动项目的异同吗?

亓老师:“冥想”,是自我心理调节的一种科学办法英文叫meditation现在有很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冥想加呼吸对人积极影响,它甚至能够改造我们大脑结构,增加大脑的灰质,会让变聪明和乐观。我们中国的太极、导引、以及八段锦等运动,都强调呼吸、意念动作的配合,这和瑜伽的呼吸以及冥想都是相通的。通过这样的不断练习,对身体的经络气血,以及大脑神经细胞都是一种改造和有益的激发。

也是看到了文章上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证实了以上这些效果。瑜珈是源于古代的修行方法,有一个用现代科学手段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瑜伽的动作与练习方法要经过运动科学和心理学的验证,效果也要有科学的检验而不能光凭个人的感受。为此,我们把体适能课作为对照组,进行了一次长期观察测量,发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结论。通过与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老师合作,制定了一个专门的心理量表,瑜伽班和体适能班上的学生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测一次,观察学生的各类心理指标的变化。

结论是,在心理方面的专注力、认知能力上,瑜伽课有更好的提升,所以,我们瑜伽班的孩子在面对期末考试的时候压力的调节能力就会比其他学生要一些。而在其他心理指标方面,例如情绪,瑜伽课和体适能课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且两者都有改善。所有体育课对于大学生心理方面改善情绪,身体层面提高肺活量、锻炼平衡能力、增强力量等都是会有帮助的。

在身体体质层面,因为运动量比较大的缘故,体适能课的学生确实比瑜伽班上的学生体能方面、减脂方面更优势在柔韧性方面瑜伽则更有优势,这很容易从人体运动科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因为瑜伽有很多的静态拉伸,这可以保持神经系统刺激到更深层的肌纤维,肌肉形成记忆,经过长期练习就会带来这样结果。我们在练习保持的过程当中,除了冥想还有很多静态动作练习者更专注。

记者:但对于任何一项运动来说,都要兼顾力量和柔韧性。

亓老师:,某些方面的强弱只是相对而言。我们的课上好多学生就和我说,瑜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轻松。瑜伽练习也需要相当多的力量,也要出汗,没有力量支撑,柔韧性就只会让受伤,关节失去保护,身体的平衡能力也会下降所以瑜伽练习时身体必须是均衡的状态。不是说软了就可以把动作做好,所以我们会有很多的力量练习,包括核心力量四肢力量。

希望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提高,所以我一般学期半部分会有核心练习,中间慢慢加上力量下肢力量训练最后再加上平衡,这是一条教学规律。此外,会根据班上学生具体的情况,去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我们现在课程教授的体式动作也是根据学生需要而不断变化的;是否采用音乐也在尝试,最后发现对大学生来说使用音乐效果更好。另外还有季节的考虑,比如说换季的时候,我就会增加一些相宜的呼吸和体式的练习。调整是随时的,比如说我本来今天计划一个动作安排了练习,但我看学生做完以后没什么反应,再加或者说学生做完一组练习已经很疲劳了,再做第组效果会很差,我就减掉一组。

体育课要从热身开始,慢慢地增加练习强度,使心肺得到锻炼,呼吸心率逐渐加快,达到一个峰值之,再慢慢地让它回复到平静状态,最后进入到课程的休息术阶段。整个过程符合运动规律,这是所有体育课老师都知道并会注意的事情。但瑜伽不像球类和田径项目,动作编排出这个效果需要老师的设计、经验和对课堂的灵活把握,不能机械地教动作要考虑编排哪些动作能整个身体都得到锻炼因为每个瑜伽体式都有自己主要的功能作用。比如,其他体育课不怎么用的倒立体式使我们的身体躯干过来向下,练习者的消化系统、包括腹部腺体,都会得到很好的刺激。而且,长时间的一两个动作的简单重复也会让学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

记者:运动贵在坚持,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 

亓老师:很多人一开始带着身体的心理的问题来参与瑜伽学习的了一学期觉得很好,下一个学期的时候又可以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感觉到自己身体状态在变好,他就会坚持让运动真正变成自己生活方式,所谓有粘性”,还是必须要真正参与感受到瑜伽运动的好处。很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提高身体柔韧性,但每学期上完课后却发现不仅仅是身体柔韧,还有力量平衡能力等都有增强,并且对心理改变的作用很大,就愿意坚持练下去。

运动都有自己的特点,像舞蹈更多展示身体美,获得掌声,产生内心的成就感、愉悦感;球类运动有速度、力量、准确性,以及团队合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找到特点之后,用相应的方法才能去很好推广普及它。总的来说,任何体育项目要产生“粘性”,第一,要降低运动的门槛,让大家能够接触这项运动;二,要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对身体真正有积极作用三,要增加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练习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参加一个社团,大家相互鼓励。

一般课程中练得比较好、比较积极的同学,我基本上都会邀请他们加入我们北大的学生瑜伽代表队或者学生瑜伽社团。有团队的气氛,练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瑜伽代表队除了日常练习,还要代表北大去参加北京市全国高校瑜伽比赛。瑜伽比赛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我们一开始选择初级比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现在主要是在中级的体式上进行训练和比赛。队内的学生都是零基础开始的,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能够展示非常优美和稳定的瑜伽体式。这些孩子们非常棒,能够特别投入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心理素质很强比赛基本上都是零失误。前不久我们刚刚参加全国的比赛,我们一共拿了个一等奖,其中有两项还是全国最高分。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坚持下来自己都会有特别好的人生体验

记者:您觉得练习瑜伽有没有适应人群,比如说身体素质或者性格特点等等?什么样的人学得会比较快呢?

亓老师:瑜伽对练习者真的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对瑜伽老师会有比较高的要求,因为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比如男生喜欢的练习和女生喜欢的练习还是有些差异的。我们现在班上也有男生,但以女生为主,所以我的课程内容相对针对女生我还是教工瑜伽社团的指导老师,他们现在平均年龄40多岁,年轻人很少,我给他设计的课程主要不是增加力量柔韧,大部分是以身体修复为主,帮助修复一些脊椎病或劳损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话,不可能再让他跟其他人去做同样的动作,可以采用一些更柔和更舒缓的活动进行练习

性格上来讲,因为瑜伽这个项目本身比较舒缓,节奏比较缓慢,如果你是属于特别活跃外向的性格,可能比较难进入相对来说稍微偏内向和慢节奏一点的人更能够接受这项运动

身体素质特别好的人学得快,动作做得很好,但我觉得真的是身体上可能有一点点问题的人,可以更好地投入瑜伽中并且坚持的会更好因为通过练习发现了自身的改善,会觉得练习效果不错从而选择坚持练下去。练习者感受到困难,并与自己身心有对话的时候,会有更多心理的体验,轻松完成动作的人反而体会不到瑜伽的最精妙之处

三、推广与普及:古今中外瑜伽面面观

记者:看来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学得好、练得好、教得好,就要对瑜伽这项运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在国内瑜珈方面的研究处于什么水平?

亓老师:国外瑜伽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成果也很多,而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国内瑜伽公司大都只是进行瑜伽动作的教学培训,很多是照搬和模仿,能够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真的很少。我觉得瑜伽研究不能过于依赖外国的数据和成果,因为东西方人在体质和文化习惯上都有差异,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把一些关键问题理清。我认为中国推广瑜伽的时候,需要自己的标准和方式,所以我觉得我们大学的研究者有责任把瑜伽的优势和局限性告诉更多的人,不能让一些“草台班子”和投机取巧者给带偏了。只有解决了科学性的问题瑜伽在中国才会有更好、更全面的发展。我觉得高校有责任进行更多地教学上的实践,搜集更多的国内数据,把相关的科研做起来,在世界上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这个理想有点高远,但是我脚踏实地去做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记者:在瑜伽的普及和推广上,您具体有什么思路吗? 

亓老师:觉得应该寻找一些共通的方法解决人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尽量不要把事情复杂化和神秘化。一些最基本的练习方法和原理让更多人从受益我觉得这是我们推广瑜伽的基础

瑜伽方法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个专项运动去进行教学,它还可以变成普及化的内容去推广到更多的运动项目当中。我们学校教篮球课的老师来参加瑜伽教工社团的活动发现自己驼背身体肌肉紧张的状况都得到了改善,于是她把学的一些简单动作的学生学生给的反馈也特别好。

现在我们在推广瑜伽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因为它印度的宗教有紧密的联系怎么去宗教化是一个难题。去宗教化才能更有利它的普及我们在做这方面的思考。我们也和学校哲学系以及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进行过一些交流,希望从文化层面上有更好的解读。明年正好是中印建交70周年,我们也想促进中国和印度相关专家交流

记者: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瑜伽的发展历史吗?

亓老师:瑜伽起源印度,据考古证明,已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瑜伽的最初形态,可能就是人为了生存去学习、模仿动物进而创编的一套练习方法,所以瑜伽里有很多动物的名称后来又有一些宗教,例如婆罗门教为追求解脱,要长时间地冥想和打坐。为了让自己打坐时间更长,他就需要身体的练习,进而演化出了瑜伽的体式。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过程瑜伽宗教化的因素慢慢被淡化了现代人需要的身体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改善作用越来越明显。到了19世纪,瑜伽在传播的时候首先是到了欧美国家,它与欧美的现代医学解剖学、理学进行结合,采了现代人读懂的方式和语言去推广它现在社会上很多流行的瑜伽方法,实际上已经经过了欧美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改造,这也是必然的和必要的

记者:瑜伽还有很多的派别和分支它们主要区别什么? 

亓老师:古代瑜伽分为四大流派,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这几大流派有自己的练习方法,比如业瑜伽就是通过不断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修炼;智瑜伽就是通过阅读经典例如《韦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等进行修行达到解脱古代的时候,瑜伽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的修行方式,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达到人生的解脱,所有的练习方法也都是为了修行。

19世纪时期,印度的瑜伽已经分化出了哈他瑜伽,它与印度的古典瑜伽不一样,里面开始出现了很多标准化的体式练习,现在很多的瑜伽体式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慢慢发展起来的。哈他瑜伽直接从体式开始在身体练习的同时逐步地进行呼吸控制法练习,让大脑意识平静,再慢慢到更高级的修行阶段。

人有了更好的生活保障,也有自己的空闲时间,怎么让自己变得更健康更愉快瑜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认为不用太纠结流派的问题,现在社会上我们所看到的瑜伽流派大多不过是个噱头而已。他们都讲自己是最正统的,最原汁原味的。就算果真如此,那又怎么样?古代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和适合现代人的。

记者:现代瑜伽是不是已经和现代体育比较接近了

亓老师:,与现代体育很接近但瑜伽和太极都是东方的训练方式,与西方的运动还是走了不同的道路。西方产生的是竞技运动,以比赛来推动它,是“外向”的而太极和瑜伽缺少对抗性,更注重个人体验,是“内向”的。这样的运动在推广的时候照搬西方的竞技体育方式和经验显然是不行的。太极和瑜伽这些年在国际上的推广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者:体育院校有开设瑜伽专业的吗?我认为高等教育培养一些专业瑜伽师资力量是有必要的,这可能需要结合心理学、运动科学等方面的素养,单纯培训机构很难做到。

亓老师:目前体育院校没有开设瑜伽专业的在云南民族大学有个瑜伽学院,他们有招生瑜伽专业的本科生,好像今年设了瑜伽专业的硕士点。我们中国的每个体育学院,基本都有武术系,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比较容易批准。瑜伽始终被认为是一种外来文化,到现在为止单独设立瑜伽专业的情况还很少,我想这需要经过一个认可的阶段。

记者:好的,谢谢亓老师!

===============================

采访时间:2019年11月11日,9:00-11:00

采访记者:郭九苓,吴婧

录音整理:吴婧

文字编辑:才智,王钰琳,郭九苓

文字编审:王肖群

定稿日期:2020年22

 

名师简介

亓昕,女,1977年生。博士,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学生瑜伽爱好者协会指导老师,北京大学工会教职工瑜伽社团秘书长。长期从事瑜伽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为抗击疫情尽己绵薄之力,亓昕老师的《大学生瑜伽》慕课(中国大学MOOC)(链接: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PKU-1002518004)将于23日提前两周开放,与大家一起居家练习,共克时艰!该课程也已在“学习强国”的“看慕课”上播放,方便所有党员同志自学与锻炼。